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的空闲地,以及周边社区资源,开设相应的种植类劳动课程。学生通过学习此类课程,可以体会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,进而学会理解他人,并学会创造性劳动。

“一屋不扫,何以扫天下”很贴切生动地说明了生活技能教育的重要性。中小学劳动教育可从学生的劳动习惯养成入手,满足基本的个人生存需求,不给他人增添麻烦。一个人的日常生活,无外乎衣食住行。“家校社”三方应联手协同合作,帮助学生养成基本的劳动习惯,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。
学校通过农场课程,使学生浸润于农业生产环境中,让学生通过参加一周的农业生产活动,学会养鸡、做豆腐、磨豆浆、种菜等,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,增强团队合作能力,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。

(五)志愿服务劳动主题
劳动教育内容不仅是服务自己,而且还需要服务他人、服务社会。这种服务意识和技能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培养。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志愿服务,能更好地了解和关注社会,同时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和能力。
(六)劳模精神教育主题
从某种意义上讲,劳动精神往往在各行各业的劳模个体身上得到完美体现。劳模精神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劳动精神,展示出中华民族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崇高品格。开展劳动模范进校园活动,把劳模请进校园,讲授劳动者成长故事,或者组织观看劳模先进事迹宣传视频等,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劳模活动,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。劳模的示范和引领,可以对学生的劳动观和劳动情感起到积极的引领和熏陶作用,最终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。
